桂枝的功效
属性(Cinnamomi Ramulus):桂枝∶味辛微甘,性温。力善宣通,能升大气(即胸之宗气),降逆气(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),散邪气(如外感风寒之类)。
文献中关于桂枝的记载
牡桂:味辛温。主上气咳逆,结气喉痹,吐吸,利关节,补中益气。久服通神,轻身不老。生山谷。
菌桂:味辛,温。主百病,养精神,和颜色,为诸药先聘通使。久服轻身不老,面生光华,媚好常如童子。生山谷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
轻,解肌,调营卫。辛甘而温,气薄升浮。入太阴肺、太阳膀胱经。温经通脉,发汗解肌1。治伤风头痛2,中风自汗3。桂枝为君,芍药,甘草为佐。加姜、枣名 桂枝汤,能和营实表),调和营卫,使邪从汗出,而汗自止。亦治手足痛风、胁风(痛风有风痰、风湿、湿痰、瘀血、气虚、血虚之异。
《本草备要》
张锡纯详论桂枝
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,是取其能升也;桂枝加桂汤 用之治 奔豚,是取其能降也;麻黄、桂枝、大小青龙诸汤用之治外感,是取其能散也。而《神农本草经》 论牡桂(即桂枝),开端先言其主咳逆上气,似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,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, 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。
小青龙汤原桂枝、麻黄并用,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,诚以《神农本草经》原谓桂枝主吐吸 (吐吸即喘),去桂枝则不能定喘矣。
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,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,是不读《神农本草经》 之过也。桂枝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,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。
张锡纯
为其味甘,故又善和脾胃,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,胃气之逆者下降,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,积食自化。其宣通之力,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 (小便因热不利者禁用,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之作向导者),惟上焦有热及恒患血证者忌用。 桂枝非发汗之品,亦非止汗之品,其宣通表散之力,旋转于表里之间,能和营卫、暖肌肉、活血脉,俾风寒自解,麻痹自开,因其味辛而且甘,辛者能散,甘者能补,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也。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,必啜热粥,其不能发汗可知;若阳强阴虚者,误服之则汗即脱出,其不能止汗可知。
《伤寒论》用桂枝,皆注明去皮,非去枝上之皮也。古人用桂枝,惟取当年新生嫩枝,折视之内外如一,皮骨不分,若见有皮骨可以辨者去之不用,故曰去皮,陈修园 之侄鸣岐曾详论之。
徐灵胎 谓,受风有热者,误用桂枝则吐血,是诚确当之论。忆曾治一媪,年六旬,春初感冒风寒,投以发表之剂,中有桂枝数钱,服后即愈。其家人为其方灵,贴之壁上。至孟夏,复受感冒,自用其方取药服之, 遂致吐血,经医治疗始愈。盖前所受者寒风,后所受者热风,故一则宜用桂枝,一则忌用桂枝,彼用桂枝汤以治温病者可不戒哉!特是,徐氏既知桂枝误用可致吐血, 而其《洄溪医案》中载,治一妇人外感痰喘证,其人素有血证,时发时止,发则微嗽(据此数语断之,其血证 当为咳血),因痰喘甚剧,病急治标,投以小青龙汤而愈。 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,定例原去麻黄加杏仁,而此证则当去桂枝留麻黄,且仿《金匮要略》用小青龙汤之法, 再加生石膏方为稳安。盖 麻黄、桂枝,皆能定喘,而桂枝动血分,麻黄不动血分,是以宜去桂枝留麻黄,再借石膏凉镇之力以预防血分之妄动,乃为万全之策,而当日徐氏用此方,未言加减,岂略而未言乎?抑用其原方乎?若用其原方,病虽治愈,亦几等孤注之一掷矣。
1.河北新医大学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修订小组. 张锡纯:医学衷中参西录.河北人民出版社,1974.
2.维基百科
共享方式
该文章内容在知识共享 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3.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。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,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:http://heyttu.cn。
请注意: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,违者自动屏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