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黄、熟地黄、鲜地黄药材鉴别图谱

地黄的功效

  鲜地黄∶性寒,微苦微甘。最善清热、凉血、化瘀血、生新 血,治血热妄行、吐血、衄血、二便因热下血。其中含有铁质,故晒之、蒸之则黑,其生血、凉血之力,亦赖 所含之铁质也。
  干地黄(即药局中生地黄)∶经日晒干,性凉而不寒,生血脉,益精髓,聪明耳目,治骨蒸劳热,肾虚生热。
  熟地黄(用鲜地黄和酒,屡次蒸晒而成)∶其性微温,甘而不苦,为滋阴补肾主药。治阴虚发热,阴虚不 纳气作喘,劳瘵咳嗽,肾虚不能漉水,小便短少,积成水肿,以及各脏腑阴分虚损者,熟地黄皆能补之。

地黄病案

案一:

  邻村李媪,年七旬,劳喘甚剧,十年未尝卧寝。俾每日用熟地煎汤当茶饮之,数日即安卧,其 家人反惧甚,以为如此改常,恐非吉兆,而不知其病之愈也。

案二:慢惊风

  侯××之子,五岁,因服凉泻之药太过,致成慢惊,胃寒吐泻,常常 瘈疭 ,精神昏愦,目睛上泛,有危 在顷刻之象。为处方,用熟地黄二两,生山药一两,干姜、附子、肉桂各二钱,净萸肉、野台参各三钱,煎汤 一杯半,徐徐温饮下,吐泻螈 皆止,精神亦振,似有烦躁之意,遂去干姜加生杭芍四钱,再服一剂全愈。

案三:泄泻

  一童子,年十四五,伤寒已过旬日,大便滑泻不止,心中怔忡异常,似有不能支持之状。脉至七至,按之不实。医者辞不治。投以熟地、生山药、生杭芍各一两,滑石八钱,甘草五钱,煎汤一大碗,徐徐温饮下, 亦尽剂而愈。

统观以上诸案,冯氏谓地黄大补肾中元气之说,非尽无凭。盖阴者阳之守,血者气之配,地黄大能滋阴 养血,大剂服之,使阴血充足,人身元阳之气,自不至上脱下陷也。 用熟地治寒温,恒为医家所訾。然遇其人真阴太亏,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,于治寒温药中,放胆加熟地 以滋真阴,恒能挽回人命于顷刻。肾,为后天资生之要药。故能于肺、肝、肾、心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。

张锡纯

案四:痰喘

  曾治一室女,资禀素羸弱,得温病五六日,痰喘甚剧。治以《金匮要略小青龙汤 加石膏,一剂喘顿止。时届晚八点钟,一夜安稳。至寅时喘复作,不若从前之剧,而精神恍惚,心中怔忡。再诊其脉,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数,按之即无,此将脱之候也。取药不暇,幸有预购 山药 两许,急煎服之,病少愈。
  此际已疏方取药,方系熟地四两、生山药一两、野台参五钱。而近处药局无野台参,并他参亦鬻 尽。再至他处,又恐误事。遂单煎熟地、山药饮之,病愈强半。一日之内,按其方连进三剂,病遂全愈。
  【按】此证原当用拙拟 来复汤,其方重用山萸肉以收脱。而当时愚在少年,其方犹未拟出,亦不知重用萸肉。而自晨至暮,共服熟地十二两,竟能救此垂危之证,熟地之功用诚伟哉。
  又此证初次失处,在服 小青龙汤 后,未用补药。愚经此证后,凡遇当用小青龙汤而脉稍弱者,服后即以补药继之。或加人参于汤中,恐其性热, 可将所加之石膏加重。

  《张氏八阵》、赵氏《医贯》、《冯氏锦囊》皆喜重用熟地,虽外感证,亦喜用之。其立言诚有偏处。 然当日必用之屡次见效,而后笔之于书。

张锡纯

案五:张景岳熟地治老年伤寒

  张氏书中载有∶治一老年伤寒,战而不汗,翌日届其时,犹有将汗之意。急与一大剂 八味地黄汤 以助其汗。服后,遂得大汗,阅数时周身皆凉,气息甚微,汗犹不止。精神昏昏, 复与原汤一剂,汗止而精神亦复。夫用其药发汗,即用其药止汗,运用之妙,颇见慧心。
  又赵氏书中谓∶六味地黄汤 能退寒温之实热,致贻后世口实。然其言亦非尽不验。忆昔乙酉、丙戌数年间之寒温病,热入阳明府后, 凡于清解药中,能重用熟地以滋阴者,其病皆愈。此乃一时气运使然,不可笔之于书以为定法也。
   又∶冯氏所着本草,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,此亦确论。凡下焦虚损,大便滑泻,服他药不效者,单服熟地即可止泻。然须日用四五两,煎浓汤服之亦不作闷(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),少用则无效。
  至 陈修园 则一概抹倒,直视熟地为不可用,岂能知熟地哉。

案六:泄泻

  寒温传里之后,其人下焦虚惫太甚者,外邪恒直趋下焦作泄泻,亦非重用熟地不能愈1
  癸巳秋,一女年三十许,得温病,十余日,势至 垂危,将舁于外。同坐贾××谓愚知医,主家延为诊视。其证昼夜泄泻,昏不知人,呼之不应,其脉数至七至, 按之即无。遂用熟地黄二两,生山药、生杭芍各一两,甘草三钱,煎汤一大碗,趁温徐徐灌之,尽剂而愈。

参考文献

1.河北新医大学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修订小组. 张锡纯:医学衷中参西录.河北人民出版社,1974.
2.维基百科

共享方式

  该文章内容在知识共享 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3.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。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,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:http://heyttu.cn
  请注意: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,违者自动屏蔽。

脚注
  1. 窃以为亦有峻补真阴之意[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