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佗
明人绘制的华佗像,紫禁城南薰殿藏 (维基百科

华佗简介

  华佗(145年?-208年),元化,幼名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市)人,东汉末年的方士医师。华佗与董奉张仲景被并称为“建安三神医”。与扁鹊张仲景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。后汉书》及《三国志》二书都说华佗年近六十,但亦保持壮容,《后汉书》甚至说“时人以为仙”。华佗早年游学徐州,兼通数部经书沛国陈珪举其为孝廉太尉黄琬辟举为太医不为所动。于乡村行医因医术精湛名气渐大因而求医之人甚众。

  广陵太守陈登因喜食鱼脍(生鱼片),胃中有大量寄生虫而重病。虽经华佗医治痊愈,但华佗提醒他此病三年后会复发,需要有良医在侧。三年后,果然复发,此时华佗不在,陈登病死。曹操头风病严重,时常头痛欲裂。知其医术了得,特封其为侍医。[2]但当时“医”为一学问,非为职业,华佗本为士人,所以他被曹操召到左右,甚为不快;加上离家太久思念亲人,便说得到家书,方向曹操请假。回家后又不想回到曹操身边,称妻患病告假,逾期不返。曹操多次书信召华佗,又要求长官将之遣回,但华佗不肯回去。曹操大怒,派人前去查访,发现华佗之妻原来是诈病,便将华佗禁锢狱中。荀彧向曹操求情,曹操不许。华佗受到狱卒的厚待,以《青囊书》一书赠给狱卒。可是狱卒因惧获罪,只好婉拒,华佗也不强求,黯然将它烧毁。华佗被杀后不久,曹操的儿子曹冲病重,曹操后悔当初不应该处死华佗。(“太祖叹曰,吾悔杀华佗。”《三国志》)

  华佗有弟子吴普樊阿颇得真传;樊阿更善于针灸以华佗所教的“漆叶青黏散”保身年亦高达百多岁而头发不白,但已失传。

华佗与《中藏经》

  又名《华氏中藏经》,传说为华佗所作,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,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,然语多怪诞,颇不足信,且《隋书》及新旧《唐书》均未著录,疑为六朝人所作,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。成书年代尚无定论。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。

  书分3卷(《宋书·艺文志》作“一卷”。另有“二卷”本或“八卷”本,内容相同)。从内容分析,《中藏经》可能成书于北宋。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,内有山药(旧名薯蓣,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),故知此书当成书于英宗后(1064年以后)。而《中藏经》的书名首见于《宋志》。但清代孙星衍认为:“此书文义古奥,似是六朝人所撰。”亦有人主张,医论与附方部分成书于不同年代。

华氏中藏经/中医十大经典系列之便携诵读本

阅读更多

参考文献

维基百科百度百科

共享方式

  该文章内容在知识共享 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3.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。如果您想引用本网站上的内容,请同时加上至本站的链接:http://heyttu.cn。请注意:严禁使用自动下载软体下载本网站的大量网页,违者自动屏蔽。